万花楼qm论坛,栖凤楼茶楼论坛永久地址,全国名媛凤楼,全国楼风信信息app软件

以“融媒育芯”工程构建网络思政新生态的创新实践

一、 案例背景与实施思路

数字化浪潮深刻重塑信息传播格局,自媒体平台在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社交主阵地的同时,也带来了内容碎片化、价值观多元化等严峻挑战。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效应,散布虚假信息、渲染极端情绪、宣扬拜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,严重干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。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穿透力不足、覆盖面不广、时效性不强等现实困境,亟需创新模式将网络空间转化为思政教育新场域。

经济管理学院立足专业特色与学生成长规律,创新性实施“融媒育芯”网络思政工程。项目以“守正创新育新人,网络思政筑根基”为主题,坚持“赋能价值引领、深耕数字素养、融通育人资源”的核心理念,致力于构建“内容+平台+队伍+机制”四位一体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,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、从线下主导向线上线下融合、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的三大转型。

学院构建了“一二三四八”实施框架:坚持立德树人一个根本目标,强化价值引领与数字技术二维驱动,完善基础支撑、内容生产、评价反馈三大层次,建设思政教育、专业赋能、文化传播、生活服务四类平台,系统推进思想引导、队伍建设、平台构建、文化传承、资源开发、协同育人、监管保障、评价优化八大举措,形成全覆盖、立体化、互动式的网络思政新生态。

二、 实施方法与过程

(一)强化思想引导,筑牢网络思政根基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,建立“学校-学院-班级”三级联动机制,及时分析学生思想动态。实施网络素养提升工程,将《网络行为规范》《信息鉴别技能》等纳入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必修???。建立网络诚信档案,将网络言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

(二)建强育人队伍,提升专业能力水平。组建由思政教师、专业教师、党员导师、岗位指导教师、辅导员等人员构成的网络思政指导团队。制定《网络思政工作能力标准》,开展“月培训、季研讨、年考核”的持续培养机制。先后邀请校学工部、宣传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家开展专题培训;组织赴浙江大学、韶山干部学院、延安干部学院等开展集中学习。建立激励机制,将网络思政成果与学院绩效奖励挂钩。

(三)构建平台矩阵,打造智慧思政载体。充分应用湘化e云平台,开发“思政云课堂”“红色资源库”“职业素养馆”等特色??椤3浞掷靡贫薃PP,实现“个性化推荐+在线学习+实时互动”功能。建设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线上服务平台,设置24小时在线的学院“书记信箱”“心理疏导”“即诉即办”等专栏,线下开展“院领导接访”活动,及时处理学生诉求。

(四)深耕文化传承,创新内容供给模式。持续开展“中华传统节日”系列网络创作大赛。连续多年春节期间举办“家风故事”图文大赛;清明节开展“缅怀英烈”短视频大赛;端午节组织“非遗传承”手工制作大赛等活动。建立“创作-指导-评审-推广”全流程机制,聘请非遗传承人、文化学者等专家参与指导评审,优秀作品通过多平台矩阵展示。

(五)开发红色资源,增强价值认同。多部门合作发掘湖南红色资源、讲好湖南红色故事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党史故事双师课堂;开展“红色云研学”活动,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、刘少奇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。组织“湖南红色故事宣讲”大赛,培养“百名红色宣讲员”,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必学环节。

(六)深化协同育人,构建共育共同体。建立家校企协同机制。家校共育方面开发家长专属端口,向家长推送学生成长报告,建立家长导师库收录优秀家长志愿者。校企共育方面与光启技术、用友科技、广州樊文花等企业共建“思政实践基地”,开展“企业导师云课堂”。校地共育方面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研学基地,组织学生开展直播助农活动,销售额突破50万元。

(七)完善监管体系,筑牢安全防线。构建“AI监测+人工审核+学生自律”三级预警机制。技术层面引入智能语义分析系统,实现全天候自动预警。人工层面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,实行分片区巡查制度。建立帮扶机制,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教育。

(八)优化评价机制,提升工作实效。建立科学的网络思政效能评估体系,设置内容质量、学生参与、育人效果等指标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年度测评。建立反馈优化机制,每月分析数据指标,及时调整工作策略,确保网络思政工作持续改进。

三、 主要成效和经验

价值引领成效显著,学生能够有效分辨网络信息,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。

平台建设成果丰硕。学院学生全部注册湘化e云平台用户,日均活跃度保持100%。先后开发多门优质网络课程。

育人质量全面提升。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,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满意度达98.2%,同比提升2.5个百分点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增长65.3%,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增加3项。

(二)核心经验

1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。

通过系统化的“一二三四八”框架确保工作规范性,同时鼓励各班级、社团开展特色创新活动,形成统一规划与多样发展并存的良好格局。

2、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合。

既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工作效率,又注重保持思政教育的人文温度,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。

3、坚持内容建设与渠道创新相促进。

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同时,不断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,运用短视频、直播、VR等新技术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。

4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相协同。

打破校园围墙,积极引入企业、家庭、社会优质资源,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,提升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。

四、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

(一)深化内容创新,增强网络思政“吸引力”

结合热点打造“时效性内容”。围绕国家重大事件、社会热点话题,设计“热点+思政”创作主题,让思政内容更贴近时代、贴近学生。利用新技术开发“互动式内容”,学生可以线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,增强体验感;充分利用AI技术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思政资源推荐、思想困惑解答服务。

鼓励“跨界融合”创作。推动 “思政+专业”融合,如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制作“红色经济史”数据可视化作品,让思政内容更具专业性、艺术性。

(二)深化家校企协同,扩大网络思政“覆盖面”

建立“家校企思政共育联盟”。与重点合作企业、社区签订《思政共育合作协议》,明确合作内容,定期召开“线上共育会议”,共同制定网络思政活动计划,开展社区服务活动;邀请家长、企业代表等加入“网络作品评审委员会”,提升家校企协同共育实效。

打造“校企思政实践基地”。与湖南五建集团、用友科技、樊文花集团等企业合作,在企业内设立“网络思政实践基地”,组织学生线上参与企业“思政文化建设”项目,实现“实践育人+网络传播”的双重效果。

(三)强化队伍建设,提升网络思政 “专业性”

加强培养具有“思政教育+新媒体运营”“思政教育+技术开发”的复合型人才,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,提升团队技术能力与内容创作能力。

建立“校际交流合作机制”。与省内代表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合作,开展“网络思政工作研讨”“优秀作品交流”活动,学习先进经验;选派教师赴省内外高校进修,提升思政工作水平。

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实施“融媒育芯”工程,构建了具有经管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,有效破解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难题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数字赋能,完善育人机制,推动网络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。

(经济管理学院 杨孝辉 胡捷敏 谭玉纯)

一审:尹    琦

二审:谭建红

三审:杨孝辉